基隆要塞司令部是在1929年(日治時期),由日本軍方蓋的建築物,已經快有一百年歷史。在當時是北台灣最高指揮中心。國民政府來台後,這邊也是軍事重地,最後才改成海巡署的辦公地點。直到2020年,由基隆市文化局接手,將這棟建築整修,並且開放給民眾參觀。
目前基隆要塞司令部有兩個展覽,有志工免費導覽,也有餐廳和紀念品商店。整個園區規劃得很好,非常推薦來走走參觀。
基隆要塞司令部 園區地圖
主要參觀地點是左邊的「日治司令部廳舍」和右邊的「光復樓」。定時導覽是介紹日治司令部廳舍的建築,日治司令部廳舍裡面也有兩個獨立的展覽。光復樓有餐廳和紀念品商店。
如果來基隆要塞司令部,推薦參加導覽解說。週末會有兩場免費導覽,全程一小時。時間到自己跟上就行,完全不用報名。導覽內容主要是介紹日治司令部廳舍。
- 基隆要塞司令部位置:Google Map
- 基隆要塞司令部官網:Facebook
- 開放時間:每天10:00~20:00
- 定時導覽時間:週一~週五:14:30。週六、週日:11:00、14:30
基隆要塞司令部 附近景點
基隆要塞司令部附近有許多相關的日治時期軍事景點。要塞司令官邸是指揮官的住宅,有很傳統的日式建築。旭丘指揮所是新景點,位置在山丘上,可以眺望基隆港,裡面會有不定期展覽。
基隆要塞司令部 導覽解說(日治司令部廳舍)
基隆要塞司令部的主建築是1929年蓋成,一直保存到今日,已經有將近一百年。志工解說的內容很詳細,也很生動,如果對建築工法和歷史有興趣的人,非常推薦來參加。
基隆要塞司令部前面有一個蔣介石巡視紀念碑,當時是在訓政時期,所以標頭是國民政府,那時蔣中正被稱為蔣介石。紀念碑周圍有8個實體砲彈裝飾,凸顯出軍事重地氛圍。
基隆要塞司令部正門,這是日治時期蓋的建築物。風格屬於現代主義建築,裝飾都只使用幾何圖形,非常簡約。其中也融入了日本人的思維在裡面,既有設計感,也不忘實用性。導覽內容都是在介紹這些建築設計細節,包含散熱、排水、通風等等。我們就這樣邊聽邊參觀這棟建築物,越聽越覺得蓋的不簡單。
在大門前面有一個1924年日治時期的基隆砲台配置圖。目前保留下來的砲台遺跡有:大武崙砲台、白米砲台、獅球嶺砲台、槓子寮砲台。這些軍事遺跡都在山林裡,有很好的視野,有機會可以去走走。
門廊的地板上有幾何形狀的花紋裝飾,這也是現代建築風格的特色。
講解帶到天花板的樑柱設計和旁邊的內嵌式幾何裝飾,若不是有人講解,還真的看不出所以然,只覺得是一個天花板而已。
在當時1929年,日本的建築物就有納入抗震結構,除了十字型的樑柱之外,還有斜稱可以抵銷水平力。
通往二樓的樓梯扶手,使用磨石子工藝,做出仿石造的樣貌,還有半月形的內嵌式花紋。都是不簡單的建築工法。
二樓其中一間房間是「司令官室」,就是司令官辦公室,裡面的室內裝修及建材用料等級最高,地坪舖設拼色方塊「田中式」磁磚。中間有一座精緻的壁櫥,是擺放天皇「敕諭」、「御真影」或「御賜軍旗」的地方。
這個木櫃的把手是日本皇室的家徽「十六八重表菊紋」。
基隆要塞司令部二樓有藝術家的策展,每幅畫都要價百萬,可以順便看一下。
基隆要塞司令部二樓走廊是挑高式設計,有4.5米高。全建築的外牆磁磚只用到三種樣式,做工非常細。
二樓看向大門的風景。
從外面看二樓的樣子,中間外凸的是洗手台。
基隆要塞司令部另一邊也有一個出口,是以前的主要出入口,外面有兩個衛兵站哨所。
這裡的衛兵站哨所外型像是個胡椒罐,蠻可愛的,外型有古典歐風建築風格。我之前到葡萄牙的貝倫塔,也有看到類似的站哨所設計。
在基隆要塞司令部後院有兩個防空洞,沒有開放。也許之後整理得更完善,就會使用到這裡面的空間吧!
志工講解時間大約一小時,時間到了之後,大家就原地解散,各自參觀想去的地方。
基隆要塞司令部 一樓展覽(日治司令部廳舍)
基隆要塞司令部的一樓有一個獨立策展,和志工導覽不相關。這次的展覽是「基隆.zip」,將六個房間分成不同主題,介紹基隆從史前、大航海、清領、日治與戰後國民政府來台等不同時期歷史。這個展覽也頗豐富的,認真看完也要花一小時吧!
產業.heritage
這間介紹基隆的產業生態,當初基隆因為礦業興起,之後隨著能源轉型,現在基隆則是以海運為主要產業。
有一些以前的採礦舊照。
記憶.gather
這間展覽介紹基隆最早的樣貌。在日治時期的基隆以觀光為主,而且大沙灣原本是全台最早的海水浴場,有沙灘和浪花。1969年後,因為基隆港擴建,才把沙灘填掉。
以前大沙灣海水浴場的繪圖,真是無法想像基隆原本有可以玩水的沙灘。
城市.sight
這間展覽用遊戲的方式介紹基隆主要景點,用高爾夫球推竿的方式,把球推到每一個景點位置。
海洋.port
這間展覽介紹目前基隆的航運歷史。因為基隆的谷灣海岸是天然良港,加上臺灣位處東亞貿易航線上。從大航海時代、清朝、日治、到二戰後,基隆都是海權時代兵家必爭之地。
從西班牙人佔領和平島為據點開始,基隆成為東亞貿易的重要轉運港口。清領晚期國際局勢驟變,各國覬覦基隆的煤礦作為船艦的補給,基隆的地位因而崛起。
日治時期,基隆成為北臺灣對外門戶,展開四期築港計畫,打造現代化港口,卻因二次大戰無法完工。戰後,基隆港藉由修復和擴建打下的基礎,在貨櫃運輸時代到來時,一度成為世界第七大港。
有個小燈箱放以前的膠卷照片,可以看到原本的基隆港口都是沙子,並且是以人力的方式來裝卸貨。
街景.image
這間放有許多以前的舊照片,可以看到基隆古早的樣子。以前和現在的風景差異真的非常大。
基隆早期以日本人和漢人的轉口貿易、傳統漁業聚落為主。清領末期開港通商後,漢人逐漸進入基隆定居,促使都市化形成。日治時期,總督府將基隆打造為臺灣對外交通的門戶,建設和產業一併迅速擴張;在實施一連串的市區改正計畫後,成為了現代化都市。戰後大量移民的湧進、美援時代的大兵來臺,不同的族群帶來各色文化,人群的往來促使港口文化蓬勃發展,也造就基隆多樣而深邃的街道景色。
原來在1950至1970年代,基隆港有許多美國大兵駐守,就和現在的沖繩一樣。大部分年輕人應該都沒有這段記憶吧!
1966年的照片,描述美軍來臺度假的畫面。台北、高雄、基隆等城市都是美國大兵渡假聖地,美式酒吧、俱樂部、餐廳林立,為臺灣引入許多美式娛樂與文化。
這應該是連接基隆和台北的國道一號。
當時的基隆火車站,和現在完全不一樣。
基隆要塞司令部 光復樓
基隆要塞司令部另一側是光復樓,這是之後才蓋的建築物。裡面有日治時期「軍補庫房」的還原木作建築。此外還有餐廳、咖啡廳、紀念品商店
光復樓一樓是紀念品商店,還有販賣一些藝術商品。
「軍補庫房」的木造小屋穿插其中。如果對家具木工有興趣的人,也推薦來看看,這邊有介紹很傳統的木作技巧。
旁邊的木作工法解說牌。
還有更多更複雜的工法。
光復樓的二樓是咖啡廳,可以近距離欣賞「軍補庫房」木造小屋的屋頂結構。
咖啡廳菜單。這裡的人潮不多,空間寬敞舒適,來這邊喝下午茶也不錯!
延伸閱讀:基隆一日遊行程景點總整理
相關文章
合歡山主峰和南峰步道一日遊-完整路線攻略,百岳新手最好的起手式|台灣景點
合歡山北峰步道一日遊-完整路線攻略,媲美國際級山景的新手百岳路線|台灣景點
郡大山-完整登山路線攻略,車程艱辛但風景秀麗的百岳八秀|台灣景點
西巒大山-登山路線攻略,單攻百岳的極致,挑戰一天爬三座101的高度
台灣租車三大業者評比,優惠和價格試算:iRent,格上GoSmart(舊名smart2go),Zipcar
金面山-登山路線攻略,簡單又有挑戰性的網美步道
泰崗野溪溫泉-跋山涉水才能抵達的溪谷溫泉|新竹尖石|台灣景點
火炎山-登山路線攻略,台版大峽谷健行一日遊
Abbraccio 抱抱義大利-一秒來到義大利|桃園美食餐廳|台灣景點